不主动,不拒绝,不负责,“不倒翁人士”的惯用伎俩-防御型人格心理咨询为你呈现
在林女士讲述生命经历时,我总听得困惑,每问到细节,更是含糊、跑题。
我问:“那时妈妈会带你出去玩吗?”
她会说:“好像带我出去过,不太记得了”
我问:“高中你喜欢那个男生对吗?”
她会说:“嗯,应该是喜欢吧,不过……”
我问:“领导会让你生气吗?”
她会说:“可能吧,也许那也不算生气”……
就像泥鳅,怎么也抓不到她,我分明看见了,一伸手,又划走了。
有次我问:“你觉得这几次谈话对你有帮助吗?”
她会说:“大概有吧,也不太清楚”。
对此,我继续试探:“你喜欢吃什么?”
她居然说:“都还行”
我说:“那你爱吃辣吗?”
“哦不,不过小时候能吃点”。
我始终没法听到一种确定的、肯定的、坚定的回答,甚至我都怀疑她的话是否属实。
每次她离去,我常想起那些模棱两可的回答和陈述,在下次讨论中,又继续重复着。
我想到她来找我的初衷,当时林女士面临失业,领导总批评她,老公什么事也不和她商量,一意孤行,为此争吵不断,儿子也很少和她沟通。
迫于这样的压力,通过介绍找到我,“不知怎么了,很难受,可又没那么忍受不了,我只是试试看”,这是林女士第一次见我说的话。
我常反思,为什么对她愤怒,为什么摸不透她,为什么让我时常记起,为什么我着急要答案。
几个月后,林女士问:“老师,你说心理咨询对我有帮助吗?”
我回答:“不知道,反正又和你没关系”。
她突然哭了,很伤心,好久坐直身子,边擦眼泪边说:“我要对自己负责”,那是我第一次听见她的声音。
我知道,原来那个林女士,开始走远,此刻真实的她,就在我面前,我知道,这是成长。
林女士兄妹三人,排行老二,7岁那年,父亲出轨被她无意撞见,父母吵架时她告诉了妈妈,结果他们为这事离了婚,她判给了父亲。
但父亲对她像变了个人,总没好气,从来不告诉她任何事,有次父亲住院2周她都不知情,没人做饭,她只能跟着奶奶。
直到现在父亲都不愿和她讲话,“我知道他恨我”林女士这样说。
10岁那年,继母带两个弟弟进了家门,有次弟弟吵架,其中一个偷了钱,彼此冤枉。
林女士就把实情告诉了爸妈,没想到两个弟弟一致说是她偷的,为此招了顿毒打。
类似的事还很多,从那以后,她变了,不再说实情,即使亲眼看见了,也会模糊回答,却再没被打过,倒是两个弟弟经常挨揍。
“我不知道、大概、可能、也许”成了她的口头禅,她也是这么做的。
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,他总不会给确定答案,让你十分费解。
我有个朋友就这样,遇到任何事总含含糊糊,说半天,也没人理解他到底同意还是反对。
你问他:“想吃什么啊”
他会说:“随便”
你又说:“要不我们烧烤吧”
“太油腻,不过你愿意吃也可以”
感觉他不太乐意
又问“那,吃酸菜鱼,你平常不最爱吃鱼吗”
他会这样说:“哦,还行吧,上周吃好几次了”
“那,你说我们吃啥?”
“奥,随便就行”……
别指望从他那听到确定回复,永远似是而非,让人着急。
还有的,关键时候总把决定权交给别人,比如一次结伴出行、一个会议方案、一个销售计划、一次市场定位。
他们总不会负责任,但也不会不同意。
和这样的人在一起,你总提不起劲来,有时会被激怒,有时会猜测,有时忽略他们,就像林女士的丈夫。
这样的人,我称为:“不倒翁人士”。
他们前后摇晃,却不会倒在任何方位,也不确定他下一刻往哪倒,会拿他没办法。
最后干脆摔碎它,或把它夹在一个地方,束之高阁,还会时不时看他一眼,希望他会倒向你这边。
“不倒翁人士”现实感很差,突出表现为:
·老好人
·犹豫
·没主见
·责任心弱
· 纠结
· 选择焦虑
他们早年的养育模式往往是:
·直接表达不被允许,从而害怕结果,演化为内疚、自责,正如林女士对父母感受。
·不被关注,属家庭边缘人,多个子女常见,排行中间的成员多见,林女士和我朋友都排行老二,他们的声音不被听到,意见总被忽略,感受被排挤,渐渐习惯不发表意见,却也并不甘心。
·掩饰家庭矛盾,没人告诉他真相,例如父母离异却不知情,对结果性事件不笃定,感受不真实,又找不到虚假的证据,更惧怕假设成真。
·父母性格不稳,飘忽不定,心情好时候什么都满足他,心情不好忽视他或非打即骂,判若两人,那么,他内化的感受就是动荡的亲密,活在不确定中。
· 多人养育,常有摩擦,比如妈妈奶奶吵架,爸爸位置缺失,最终总让孩子决定,翻译过来像在问:“你到底爱奶奶还是爱妈妈多一点”,这时会以为自己是矛盾起源,于是含糊其辞,得罪任何一方都会内疚。
“不倒翁人士”之所以如此,是出于对自身的保护,就是我们常说的防御。
这种防御至少获得了以下好处:
1、不直接受伤害。
2、你们会记住我。(像林女士让我经常记起)
3、避免太近被攻击。
4、自己空间不被打扰。
而矛盾的是:内心是渴望被重视的。
只不过被重视代价太大,于是,真实和恐惧各退一步,表现出“不倒翁”的性格。
多数情况下,他们不会困惑,并习惯用这种方式影响别人,对方若是强势、有主见的人,反而会喜欢和他们打交道。
像我朋友,并没压力,只是关系中的存在感较低而已,不影响生活状态。
只有直接导致现实挫折时候,他们才求助,像林女士面临失业、婚姻破裂。
改变其实不难,我这句话:“反正和你没关系”被林女士潜意识听进去,就会产生领悟,失业、婚姻破产怎么会和她没关系呢。
作为咨询师,需要给来访者提供表达的机会,哪怕是错的、违反规则的、都可以,也不要变成像早年的养育者那样对待她。
只要他们所惧怕的没发生,反而被接纳,这就是改变的开始。
记住:每个“大概、可能”背后,都是不被关注的无奈与渴望被关注的冲突
注:以上林女士案例为虚构。
本文内容来自网络,文章只提供学习参考。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。版权属于原作者,如有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会立即删除。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